首页>新闻>重庆市中药研究院

重庆市中药研究院

作者: | 时间:2015-08-18 | 来自:药智网分享到:

conew_01[1].jpg

一、历史沿革

重庆市中药研究院(以下简称中药院)创建于1930年7月,其前身为国民党工商部在南京创建的中央工业试验所。

抗战爆发后,迁来重庆;1946年,设立国产药物研究室。

1957年1月更名为西南中药研究所,隶属中国医学科学院。

1963年划归四川省卫生厅领导,定名为四川省中药研究所。

1998年5月7日更名为重庆市中药研究院。

2009年,经重庆市编委批准,加挂“重庆市中药博物馆”牌子。

二、基本情况

中药院是市科委直属、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一类副厅局级科研事业单位,其主要职能:一是开展中药学科理论研究、交流与合作;二是进行中药资源开发及新药研究;三是培养中药学科人才、推进中药生产技术进步。主要承担国家、省部级中药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科技项目。

中药院内设有中药生药、中药种植、中药化学、中药药理毒理、中药制剂、应用开发、实验动物、冬虫夏草研究等11个业务部门以及办公室、人事、科研、财务等9个行政后勤部门。中药院党委下设党支部16个,院党委委员5人、党员163人。其中,在职党员101人。此外,有农工、九三、民盟和民革等4个民主党派。工会、共青团和女职工组织健全。

中药院定编350名,班子配置为二正四副,其中四级职员职数为3人,五级职员职数为3人。

全院现有在职职工236人,离退休职工217人,在职员工中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3%。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51人;高级职称41人,中级职称66人;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7人;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,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;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2名,国家新药评审专家6名,国家保健食品评审专家3名;10名专家成为兼职博士或硕士生导师;10余人成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和国家项目评审专家。先后聘请3名院士、10余名全国知名专家为客座研究人员。

全院资产总额13642万元、负债总额3983万元、净资产9659万元。

全院占地200多亩,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,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,价值2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31台套。

三、主要成绩

1、科研平台建设:

已获国家在医药产业链中强制性实施的5个资质授权(通称5个“P”,即GAP,GLP,GCP,GMP,GSP)中除GCP之外的4个授权,其中GLP是重庆市唯一授权(全国共有40余个)。

已建成重庆市中药资源学重点实验室,正在建设“国家中药资源学研究重点实验室”和“国家中药新产品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。

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珍稀名贵中药材基地—冬虫夏草人工培植产业化生产基地。

濒危药材繁育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。

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。

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“三级实验室”。

国家中医药文献检索与查新西南分中心等国家级、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,以及“中药鉴定学”、“中药生药学”“中药化学”3个国家重点学科。

重庆市中药良种选育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
重庆市旅游健康食品技术中心。

全国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。

2、研究开发工作

“十一五”以来,我院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共计344项;其中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0项。研究内容涉及新药创制、健康品开发、中药材种植、中药材资源评价等。

在研纵项项目93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(包括科技部、发改委、国家自然基金委等),市级项目47项(市科委、市卫生局等)。

在研横向项目40余项。科研到款3000余万元。

已成功开发出芪黄胶囊、消郁安神胶囊等新药,在研新药有用于治疗细菌性和病毒性皮肤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等新药。

承担国家中药资源普查项目(960余万元),国家中药资源标本数字化制作及网络化共享关键技术研究(270万元),中药材现代鉴别技术等重大项目。

承担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(首期3000万元港币)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,日本客乐谐制药公司委托的优质大黄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等境内外、市内外企业委托合作研究。

迄今为止,已取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300多项,开发新药及健康产品50多个;主编和翻译专著近30部,发表科技论文2000余篇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研究开发了中药复方有效部位提取新工艺——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,并进行示范推广,深受市场欢迎。目前,该技术已在全国约有60%的中药制药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,对该技术的发展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3、科技服务

作为科技扶贫、助推重庆“一圈两翼”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,先后培育出了“渝青1号”(青蒿)、“渝蕾1号”(金银花)、地金2号、苕葛1号(葛根)等4个通过市级认定的中药材新品种。

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主持的黄连、青蒿、款冬花、金银花4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。

朵朵润耳(速溶银耳研究)项目,带动了一个地区的产业(黔江区已将银耳产业纳入其十二五规划、列为当地的主导产业),并在此基础上,以我院科研人员作为技术骨干成立了“重庆市银耳研究所”。

自主培育出的石柱黄连、酉阳青蒿协助石柱等地获得国家“地理标志产品”称号,有20余名科技人员常年服务于重庆10余个区县,培训中药材种植实用技术人员上万人,累计为三峡库区创造中药产值超过50亿元。

中药博物馆作为中药资源科学研究开放实验基地、全国和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,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,每年接待社会各界上万人次参观,2009年博物馆作为“中医中药中国行重庆市活动”的主要场地,接待各级领导、医务人员、高校学生、社会观众近5万人次,为宣传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、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做出显著贡献。

立足于博物馆的资源优势,先后承担了各级中药资源相关科技项目近100项,重庆直辖前,出版了被誉为“当代本草纲目”的我国第一部地方中药志——《四川中药志》;2010年出版专著《重庆中草药资源名录》;今年又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现代中药鉴定技术专著——《名贵药材鉴别》。

4、产业情况

参股企业:重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(总股本为5620万元,中药院占总股本的28.47%,太极集团占总股本的71.53%)、甘孜州康定贡嘎中华虫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(中药院占总股本20%的股权)、重庆市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院占总股本15%的股权)、

全资下属企业:

(1)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制药厂

资产总额为5815.75万元,负债总额为1813.52万元,所有者权益为4002.22万元。拥有生产固体口服制剂(各种剂型产品)、生产能力达1亿元产值的GMP生产线,药品年产值3千多万元。同时,药厂还拥有“治疗心律失常的复脉定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”等多项专利,获得了“昆明山海棠片”等18种药物的生产批文。

(2)保健制品厂

依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建立的保健制品厂,曾研制、生产出天府可乐等知名产品。

(3)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医药科技开发公司

公司性质与制药厂相似,注册资金100万元,现有事业单位身份工作人员33人。公司通过GSP认证,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省市,药品年销售额1亿元左右。

(4)中药标准化研究所

2011年11月,经重庆市编委会批复成立了“重庆市中药研究研中药标准化研究所”,属于院管事业单位。

上述经济实体,由院新成立院“产业处”统一管理。

四、其他

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重庆直辖十多年来,在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中涌现出大批杰出科技人才,他们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的奖励,如:前任院长、现中药院名誉院长钟国跃研究员被评选为“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”、国家人事部、科技部评为“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”、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、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“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”;目前仍然担任国家药典委委员、民族药专委会主任委员。现任院长杨大坚研究员兼任香港理工大学中药研究所技术总监,高级研究员,国家药品审评委员,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;近5年,负责申报国家科技部973前期项目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、香港及市科委重点项目共6项;开展多个新药研究,其中有1个二类新药制剂和1个六类中药新药已向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申请临床研究,并已经获得临床研究批件。已获得“专利授权或者受理”的中国发明专利18项,发表SCI论文6篇,为中药院在此世界水平发表研究论文的唯一研究员。李隆云副院长被评选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、“322重点人才工程”二层次人选、“重庆市直辖十周年建设功臣”、201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;陈仕江研究员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“首届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;杨荣平博士获得重庆市第三届先进工作者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9年度优秀博士后称号;钟炽昌(药化)、鲁灵恩(药化)、黄良月(药理)、尹定华(虫草)、徐嘉红(药理)、曾纬(虫草)、杨大坚(药化)等先后获得国家(国务院及其部委局)奖励和津贴。

世界银行、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科技顾问团等专家、学者、领导先后来院学习、参观、考察、洽谈合作。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加拿大、韩国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有关教学、科研机构、企业建立了科技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。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办学,创办了生物信息学院。与重庆医科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北京中医药大学、成都中医药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。

康洲大数据版权所有Copyright Reserved @2009-2024 YAOZH.COM

工信部备案号:渝ICP备10200070号-3

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8号

投诉热线: (023) 6262 8397

邮箱: tousu@yaozh.com

QQ: 236960938

会员部:280215130 电子邮箱:fengxin1025@qq.com 电话:023-62988285